临赵孟頫《崇福寺记》三:一滴墨里,见七百年的山与心

捷报比分玩法规则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临赵孟頫《崇福寺记》三:一滴墨里,见七百年的山与心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2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88

落笔第三行,墨在蝉翼宣上晕开的弧度忽然顿住——不是手抖,是指尖触到了一种奇怪的共振。那道“象”字的斜钩,起笔时的藏锋如轻云裹山,收笔时的出锋似流泉坠石,竟与我案头那本元代拓本里,赵孟頫写《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》时的笔意,叠在了一起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这不是刻意求来的“像”。在此之前,我对着“万象”二字练了整整四十天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世人都知赵孟頫“楷书四大家”的名头,却少有人细品他写《崇福寺记》时的心境。公元1309年,他四十六岁,正陷在“仕元失节”的争议里。处州是他的故乡,万象山的崇福寺曾是他少年时避世读书的地方。那年寺里重修,住持托人千里求字,他没推辞,铺开半生熟的麻纸,以行书笔意写楷书,把对故乡山景的记忆、对世事纷扰的释然,都揉进了笔墨里。你看拓本里的“山”字,三竖不偏不倚,却藏着万象山起伏的轮廓;“福”字的示字旁,转锋时软如棉絮,却裹着铁一般的稳——那是历经争议后,仍守着本心的劲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我临这第三卷时,特意寻了古法纸。托朋友从皖南订了楮皮纸,按元代法子煮了三天,加了少量云母,晾纸时让风自然吹皱,模拟七百年前纸张的“呼吸感”。墨也不是现成的墨汁,是松烟墨块研磨的,加了一勺温水醒墨两小时,墨色才够温润,不会像现代墨那样僵在纸上。可即便如此,临“寺”字时还是卡了壳。赵孟頫写“寺”的最后一捺,有个极细微的颤抖,不是失误,是他腕力微酸时的自然流露——就像人站在山顶望云,风来的时候,肩会不自觉地轻晃。我对着这个颤抖练了二十七遍,直到某天手腕真的发酸,落笔时那道捺才活了过来,墨色里竟也晕出了一点“风的形状”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现在的人总说“书法可以AI生成”,我试过。把《崇福寺记》的字体输入程序,一秒就能出一整篇工整的“赵体”,横平竖直,毫无破绽。可它永远写不出那个“颤抖的捺”——因为AI没有手腕发酸的疲惫,没有对着故乡山水的怀念,更没有七百年前,一个文人站在历史岔路口的纠结与坦然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临到最后一页时,窗外下起了小雨。我写“记”字的最后一笔,墨滴不小心落在“象”字旁边,晕成一个小小的圆点。抬头看雨打窗棂,忽然想起史料里说,崇福寺旧址旁有眼山泉,晨露滴在泉里,就是这样的圆点。后来那寺毁于战火,只剩几块残碑,可赵孟頫的笔墨,却把万象山的晨露、松风、山泉,都封存在了纸上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如今我临这卷字,不是为了“复刻”赵孟頫,而是想借这管笔、这滴墨,去摸一摸七百年前的温度。当最后一个字落定,我把纸铺在窗前,雨停了,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墨色上,纸里的云母微微反光,像极了崇福寺当年的琉璃瓦。那一刻忽然明白,所谓“临帖”,从来不是对着字描红,是隔着时空与古人对话——他写他的山,我写我的心,而笔墨,就是架在中间的桥。

图片
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
这滴墨干了之后,纸上会留下一道浅痕。那是七百年前的万象山,与今天的我,共同留下的印记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